潮州 “纸影戏”即“铁线木偶”,是影戏的一种,也是独具匠心的木偶戏,它历史悠久,长时间流行于粤东以
致闽南一带,广为人民群众所喜爱,是潮州民间戏曲艺术的一朵绮丽之花。
潮州的影戏有走马灯、皮影(俗称“白竹纸影”)和“阳窗纸影”( 即拉开帷幕可见扮演区域,有置设布景
的扮演区域的影戏)。因为走马灯和皮影设备简陋,“小儿科”引不起观众的爱好,逐步被筛选。唯有“阳窗纸
影”开展变成铁线木偶。
潮州的木偶戏,有提线木偶和铁线木偶之分。提线木偶俗称“柴头戏”,绝大多数为“外江班”,潮音班
甚少。铁线木偶则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潮州“纸影戏”之所以称之为 “纸影”,盖因其“演员”不是真人而是木偶(由人演的称“大戏”),木偶
由木头、竹节为躯干,装上灵敏的四肢,那手指、脚趾还以铁丝缚成,能自在伸屈,可让人操作,所以,手能
提,能抓,趾能屈,能伸。躯干制好后,穿上布帛特制的袍服,盔甲,头束纶巾,手攥羽扇,或威武劲势,或
品格清高,或身姿婀娜,或描摹丑陋,千姿百态,绘声绘色,俨然一处人生小世界。
“纸影戏”的这些铁线木偶,俗称“安仔”,与潮州传统工艺品花灯的形象非常相像,与外地木偶对比,
其特点是纤秀。“安仔” 大概身高一尺左右,铁线长八寸至一尺。是身首别离的。一班戏,约有数十、近百尊
“安仔”,分门别类,男女老幼、尊卑上下、文官武将、村姑命妇……其身份扮相,可谓千差万别,这从那固
定着于身上的袍服衣衫即可鉴别出来。而首级,则摹拟成大略相似的面孔而制造,比如白面小生、乌面馋臣、
红脸关爷、须髯白叟、秀气小姐、高第贵妇以致兵勇差役、平民大众,不胜枚举。需求扮演某一出戏时,便以
一样的人身穿着随时配上恰当的“安仔头”,这就契合那一特定人物的身份扮相了。
通常一个“纸影戏”班为九人:操作、演唱、乐工各三人(往往操作都要和乐工也兼演唱)。一般的“纸影
”班都拥有四箱二囊,箱为木箱,囊为竹囊。其间,人物二箱(人物从二、三十个到五、六十个不等),乐器一
箱,布景一箱。竹囊装大鼓、日遮、油布、搭台用具。
潮州“纸影”舞台小巧玲珑,其宽、高仅为一丈左右,长为两丈,台椅、台枋搭成,盖以布幕 、油布之类
。“纸影”戏台间隔地上约四尺半。戏台前上方挂和平框(横额),上书戏班名;两旁摆着玻璃屏风(在侧幕方位
上),台中挂着三幅竹帘(后改为绣帘),解放后又改为条幕。于舞台前端划三尺长为扮演的首要区位。舞台上的
布景与大戏无甚差别,有正幕 、侧幕、幕门、幕 窗等,布幕相同绣上花鸟虫鱼,五光十色,珠光粲然。
“纸影戏”在扮演时,剧中人物木偶皆悬挂于暗地绳子上,一要出台,操作的演员手一伸便取下来让其迅
即上台。操作者坐于帘后,操作扮演。坐于右侧者为“头手师傅”,称为“正剧”;坐于左边者,称为“副剧
”;坐于中心者是最下手,称为“中剧”。初班师的演员,先操作“中剧”,继而作“副剧”,最后才能当“
正剧”(潮州俗语称一个单位或部分主持工作的首要担任人为“擎(持)正剧”,其典实即源于此)。
上述三名演员盘腿坐于幕布之后,一人抽动一个“安仔”,有时抽动两个,在剧情触及人物很多的群斗局
面时,一人抽动三个“安仔”者也有之。影戏每个“安仔”的背脊处串上一枝大抽筷,两手臂串上两枝小抽筷
,有特别需求者还在木偶双脚上也串上抽筷。演员眼明手疾捉住抽筷控制木偶的扮演,一弹指,一顿足,一翻
身,一翻滚,均经过抽筷抽动操作,所以,演得神态活现,非常逼真。有时,一个演员须摹拟两三个人物的腔
调唱腔,间或参与唱念者还有弦乐手等人。曩昔,潮州“纸影戏”演的多是当地大众期待而带有浓郁乡土气息
的剧目,如《王茂生进酒》、《金花女》、《龙井渡头》、《翁万达弃文就武》、《刘进忠反潮州》等,某个
村庄一有“纸影”扮演,四乡六里的大家奔走相告,盛况空前。
改革开放以来,潮州 “纸影戏”(铁枝木偶)已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。潮州“纸影戏”班还曾参与德国、保
加利亚的世界木偶节扮演,备受好评。可是,无庸讳言,时下受电影、电视及其它电玩文娱品种的冲击, “纸
影戏”日趋式微,似乎仅成了乡下流神、“拜老爷”时的装点节目,观众也以老年人为主。这种现象,值得从
事潮州 “纸影戏”的演员和文明主管部分多加研究,以期在剧目内容、扮演形式等方面加以改革,与时俱进,
俾使“纸影戏”这棵岭东老树,再发新枝,花艳海内外。
|